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在《腐败使我们失去了什么》一文中指出:“腐败开始成为一种人人都要去适应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成为一种被人们接受或默认的价值。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腐败文化就会成为行为准则与思维方式,并产生一系列心安理得的腐败行为。”腐败文化正在向高校蔓延这个现实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校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在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完成了培养人才的过程。将廉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给每一位大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应是高校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事情。
现阶段廉政文化进校园主要是定位在对高校领导和行政干部的廉政教育层面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廉洁意识的培养,认为与学生关系不大,学生只要学好知识就可以了。的确,从表面上看,廉政是对公职人员运用权力的要求,只与公职人员的特殊身份有关。其实不然,廉政是所有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当政治腐败蔓延的时候,没有人的生活是真正高尚的。无论是已成的还是方成的廉政文化,都至少应该包含“事物”、“制度”和“心理”三个层次,并且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包括能够起到警示和示范作用的场所、设施、平台、图书、榜样;“制度”包括有利于人们正直做事的人际交往模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心理”包括人们对于生存与发展的理解,在面对“事物”与“制度”时如何反应如何选择。因此,要实现廉政文化进校园,就要按照“事物”、“制度”、和“心理”三个层次的要求,通过各种平台,结合各项制度及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等形式,使廉洁、诚信、勤俭、守法等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实现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习惯以诚实、合法的劳动手段获得事业成功的目标。
大学是传承文明和培育人才的圣地,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就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心理和心智趋于成熟和定型的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实践证明,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还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
1.廉政文化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精神缺失
由于社会文化多元,特别是娱乐主义盛行,文化格调不高的影响,大学里非主流文化甚至腐败文化不断滋长,使一些不健康甚至下流的文化侵入校园。大学生涉世未深,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尚未成熟之时,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部分学生被不良文化侵袭,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还有的学生由于对腐败现象的认同,认为现在社会上什么都是“假的”,个人努力是没有用的,一些女生认为做的好不如嫁的好,有的男生则认为学的好不如家庭好,导致意志消沉,情感冷漠,弄虚作假,缺少积极向上、对先进文化渴求、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精神力量,以致有的学生没有勇气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教育专家提出,现代教育虚无,教育精神流失的现象是直接导致大学生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对他们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利益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形成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今后无论他们从政还是从商,都有积极的精神支柱,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廉政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受西方思想多元化思潮和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再加上学校官场化、学术市场化、学习情场化的倾向蔓延,以及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无限膨胀的影响,使消极的腐败文化不断向学校蔓延。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性和实用化,形成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即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价值取向的偏差,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以至产生学习动机不端正,自控能力差,对自己要求不严,自身诚信意识下降等不良倾向。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不断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就可以让学生在廉政文化的熏陶下,其所包含的精神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判断,使廉洁、诚信、勤俭、守法等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以追求知识及其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以国家负责的价值观踏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材。
3.廉政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其标准就是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自信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努力奋斗做出成绩。但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多,大学对他们素质培养的力度又不够,学生在缺乏社会责任教育和锻炼的同时,加之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导致群体意识薄弱、自强意识淡化,与同学相处困难,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等人格不健全的现象频发,使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其实,我国从古至今都很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其提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君子”。“君子”不仅具有知识,还要有道德,是一种人格一种楷模。建国后提出的“又红又专”,当下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际上都在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针对现在一些大学不重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教育不是制器,而是育人”,进而呼吁:大学不能“把一个人培养成只会干某类专业工作的一部机器”。而让廉政文化进校园,就可以让大学生在学知识、学文化的同时,认知、感悟、积淀、传承廉洁思想、廉洁观念,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成为真“君子”,从而以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专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廖晓华)